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9:21:00
曲刃矛
矛的历史非常悠久。旧石器时代,人类就知道将石头打制成一头是尖的,才具备杀伤力,这种尖状石器其实就是最早的矛。新石器时代,人类又学会将石块、木头、动物骨头等磨尖,再拴绑在木柄上,使用这些锋利的石矛、木矛、骨矛,便能够捕获更多的猎物。青铜时代,开始出现铜矛,并投用于战争。当时有“五兵”的说法,就是指五种兵器。尽管在不同的典籍里,对五种兵器有不同的记载,但无论哪一种,都有铜矛。也就是说,铜矛是早期军队最常规和最基本的装备。一把完整的铜矛,分为矛头和矛柄。矛头为青铜铸造,插入矛柄,柄是木质或竹质,容易腐朽,难以保存。
这件曲刃矛,只是单指矛头。矛头由上身和下骹两部分组成,矛身用于刺杀,矛骹用于插柄。脊后侧中部,开有一道非常明显的凹槽。铜矛使用后,通过这条凹槽,可以沉淀血液,给人带来更强烈的感官效果。还有一种说法,这条凹槽可在铜矛进出时减少阻力,增加出血量,故又有“血槽”“血沟”或“饮血”之称。矛身下的矛骹为直筒形,下粗上细,骹口为平口圆形,用于插入削尖的木柄或竹柄。矛骹下端还铸有加固的箍钮,箍钮两端有突起的短直钩,绳索通过缠绕短钩,可以将矛头进行拴绑和二次加固,防止矛头从柄上脱落。这把铜矛不仅锋芒逼人,保存完好,其与多数汉代铜矛最大的不同,就是曲刃的设计。也就是说,这把矛在原刃的基础上,专门设计有两个凸刃,左右对称,形成一矛展四翼。由于翼的存在,不仅让整个铜矛的线条流畅和灵动,同时在实战中,能够刺入敌人时扩大伤口的长度和面积,大大增加杀伤力。
该文物是贵州汉代文化的实物见证 ,其独特造型反映当地独特军事文化和工艺传统 ,与巴蜀、云南、越地等地出土铜矛器型不同 ,凸显贵州文化的独特性 ,为研究古代夜郎文化及当地军事、工艺等方面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