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07:10:00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一期学生蔡嘉雯正在设计创新产品。本报记者 李柯 摄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师生基于全自主开发设备3D打印磁控微纳米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用于体内定向药物输运。学校供图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调研行
在一桥梁缆索上,有着一个携带轻量化光学传感器的“八爪”机器人,它能智能快速检测识别缆索保护层表观的状况,替代人工在高空作业。这款大跨度桥梁超长缆索检修机器人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发,克服了人工检测桥梁缆索安全风险高、盲区多、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是深圳市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以全新模式设立的基础研究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载体,成立82个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承担370多个国家级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区位优势,突出互联互通、创新引领、高端引育、互学互鉴,全方位、多领域推进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合办高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粤“生根开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大势。”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看来,人类遇到的很多新挑战很难靠单一学科解决。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顺应大湾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行先试。广州全力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自2020年11月初打下第一根工程桩起,不到一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内55栋建筑全面封顶。学校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水平创新人才聚集地。
学校并没有在内地复制一所港科大,而是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打破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采用“枢纽—学域”学术架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功能、信息、系统、社会四大枢纽,涵盖16个学域。各枢纽、学域间打破边界,互联互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快速发展壮大的历程,是港澳高校在广东合作办学的缩影。广东省教育厅建立粤港、粤澳教育合作专责小组会议机制,完善粤港澳教育合作方案,细化任务措施,强化上下联动和左右协同,深入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
“在合作办学上,大湾区既有历史地理上的先天条件,又有政策支持上的领先优势。鼓励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到粤办学,是广东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说,自2010年起,广东就承担“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是内地唯一涉港澳的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借广东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东风,港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间的教育交流合作近年来迅速升温,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合办高校、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联合培养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
得益于学校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易浒龙在研三时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金灵课题组交流学习。这场跨越区域与校园的学术之旅,为他的科研梦想插上了翅膀。
“广东毗邻港澳,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林如鹏表示,广东实施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
近年来,广东鼓励高校以科技合作为突破口,与港澳高校联合建立科研平台、合作推进科研项目、开展导师互聘等,为大湾区联合培养研究生搭建更多新平台。广州大学等高校充分利用专项计划,深化与港澳高校合作,将计划落实到平台、导师、项目、学科专业中,努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广东强化以产业科研项目为牵引的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问题。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数百家生产一线企业,携手大湾区相关高校,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把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凝练为研究生培养课题,引导研究生在解决真问题中历练真本领。
产业学院聚智聚力锻造大国工匠
“学院不仅提供前沿的学术理论教育,还帮助我们打开国际视野,培养企业思维。”陈栩生是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学校导师联合相关机器人企业首席执行官等企业导师,带他深入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调研,给予他创新创业指引。在大学4年里,通过完成一系列的项目设计课程,陈栩生完整经历了数次产品研发过程。
得益于此,陈栩生在专业技术、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突出,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作为先进制造业集中地,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储备一批具有原创开发实力的工程师。早在2015年,广东工业大学就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以跨学科交叉和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建立机器人学院。这是省内首个粤港高校联合、校企联合创立的学院,行业精英当老师,企业实验室做教室,全程项目驱动教学。
近年来,广东引入香港、澳门优质资源,支持高校建设173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近50个产业领域,直接服务广东“双十”产业集群与“制造业当家”发展战略。目前,广东遴选认定26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7个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在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复合式、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在广东省教育厅推进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双方在屋宇装备工程等4个专业,对香港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引进师资、联合管理、颁发双方文凭,为大湾区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
科创关键变量转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
从蟑螂里提取“多肽”,能快速修复组织创伤;从药用植物“铁蜈蚣”里提取“三萜皂苷”,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些来自常见动植物体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经暨南大学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创新研发,转化为治病救人的候选新药。
目前,该实验室已获一类新药证书5件、临床研究批文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辐射带动了3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孵化了4家上市公司,近5年企业新增产值200余亿元。
林如鹏表示,广东突出创新引领,引导高校根据大湾区产业所需,围绕若干前沿战略领域,联合港澳高校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科研项目合作,有力推动了粤港澳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对我们这样的科创型团队,与市场、客户对接是一大短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范智勇团队研发出新型气体传感器工艺。在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牵线搭桥下,团队参加“高创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秀科技“肌肉”。目前,团队的“智能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项目,已获佛山市科技局创新创业1500万元资助,以及近2000万元的社会投资。
如何实现基础科学创新和产业化创新的“双赢”?广东相对完备的产业集群,为港澳高校实现技术赋能产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广东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搭建“需求发布—人才响应—成果转化—服务支撑”高效畅通渠道,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广东正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努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4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