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市州党报关注】“早春蔬菜”鼓群众“腰包” ——看水城区发耳镇“早”字当头做足农业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36:00    

“人勤春早,果蔬飘香。”这是水城区发耳镇立足“早春蔬菜”,做足农业产业文章的真实写照。

鸟鸣花语的时节,清风吹拂大地,一抹绿意描绘着乡村之美,装点着群众的增收致富梦。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水城区发耳镇新联村包包寨组的早春蔬菜基地,只见连片的地块上,早已绿意盎然,那些种植有辣椒、茄子、小瓜等蔬菜的田地间,鲜嫩的蔬菜迎风生长。

路旁,村民花超线抡起锄头,劳作在自家的地块里。

“我种植的这些蔬菜,3月初开始已陆续上市。”花超线说:“吃‘庄稼饭’讲究的是‘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只要能吃苦,将管护工作做好,每年都会迎来不错的收成。”

说罢,她抡起锄头,朝一个长满杂草的地方挖去,锄头与泥土碰撞发出“咔嚓”的声响,让包包寨组充满春季特有的生机与活力。

说起种植蔬菜的经历,花超线直言:“我家种植蔬菜已有十多年,去年一亩土地种植的蔬菜就卖一万多元,尽管有时感到辛苦,但很值得。”

“发耳镇种植的蔬菜比较出名,不愁销路,每年都是还没成熟就有人来问好几次了。”谈及销售,花超线信心满满地说:“这里交通便利,到了销售季节,都是市中心城区、盘州市以及云南省曲靖等地的商贩前来购买,效益不错。”

近年来,发耳镇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善用“杠杆”之力,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撬动起新联村包包寨组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发展”,涌现出以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的产业发展队伍,打造了以“一早五果”为代表的蔬果“产业集群”。

这里的群众收入渠道广、幸福感满意度高,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气象。

“我们包包寨组三面环山,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25℃,再加上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适合各类早熟作物生长,一般作物要比其他地方早熟15至20天,价格较有优势,每斤比其它地方种植的作物高出1到2元,在发展农业产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联村相关负责人说。

实践中,包包寨组抢抓“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打造的机遇,结合全组140户683人仅有625.3亩耕地的实际,从产业“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规划出发,逐渐形成了以270亩早春蔬菜作为长线收益,150亩樱桃、120亩蜂糖李、80亩杨梅、60亩红心柚、24个草莓大棚作为季节性收益的产业模式,构建起了以“基础建设‘小杠杆’撬动产业兴旺”的发展新格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放眼整个发耳镇,今年共种植辣椒、茄子、番茄、豇豆、黄瓜、西葫芦、四季豆等早春蔬菜9000余亩,预计年总产值3000余万元。

针对发耳镇如何抓紧、抓实“菜篮子”工程这一问题,发耳镇副镇长董朝阳给出了答案:“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抓好农业生产的指示和要求,持续抓好粮食安全,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强化宣传、引导等举措,全面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利用好发耳蔬菜、水果‘早’的天然优势,立足在‘早’字上做好文章,不折不扣地扛起抓好‘菜篮子’的之责,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和春耕春种等工作稳步推进。”

发耳蔬菜何以为“早”?在与笔者交流中,董朝阳指着包包寨组早春蔬菜基地边缘的樱桃树说:“你看,这个玛瑙红樱桃,再过几天就可以吃了,这就是‘早’。”他还说:“我们这里的土地,从早春蔬菜种植到水稻种植,已形成了‘稻菜轮种、林下套种’等相对固定的种植模式,同时达到了‘一亩多种’和‘一亩多收’的效益;发展农业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发耳镇的每一寸土地,让群众在农业生产中有市场、有销路、有信心,更有收入。”

采访接近尾声,春日的暖阳,普照着水城这片热土。蔚蓝的天空,一抹祥云随风飘远。

在这里,以“早”为要、为农业产业发展之根本所带来的“幸福”,其时已至,其味正浓。

来源《六盘水日报》

编辑 赵雨思

二审 杨红

三审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