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村庄起名规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7:01:00    

#山东加速度#​#德州头条#​#陵城区#​

陵城的村庄名称,这些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每个名儿背后,都可能连着一段古早的历史、一个动人的传说,或是老祖宗们最看重的那些理儿。


一、那些带“陵”字的地方

咱陵城好多地名带“陵”字,像“陵城区” 。这“陵”字啊,古时候不单指皇帝的大坟,更多是指“大土山”。咱这地界儿是黄河冲出来的平原,老祖宗们为了躲水患,就乐意挑那些地势高的土丘丘住。“陵”就是这些高岗地。


比方说“将陵”这名字,早在汉朝那时候就有了。汉宣帝报恩,封了他表叔史曾为“将陵侯”。“将”字古时候有“调养、保养”的意思。所以“将陵”合一块儿,大概就是说这地方是“大河边上适合人们过日子、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后来“将陵县”省称为“陵县”,再后来就成了咱现在的“陵城区”。


乐陵(现在归德州代管)的名儿,据说和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有关。他打齐国时在这儿筑了城,城修在一个大土山上。“大丘曰阜,大阜曰陵”,所以就叫了“乐陵”。


二、和老故事、大人物有关的村名

好些村名,牵扯着很久以前的故事和人物。


神头镇的名儿,听着就有点神道。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大地震,震得那儿就剩下个城头子,所以最早叫“剩头”。后来到了万历年间,村里出了个在京城当御史的大官叫康丕扬。他回乡后盖了不少庙,塑了好多神像。打那儿起,“剩头”就慢慢叫成了“神头”。


滋镇的来历,据说和三国时的曹操有点关系。相传曹操曾在这儿驻过军、屯过粮,还留下句话叫“滋人无止境,博大宽无边”。那会儿这儿就叫“辎博店”,宋朝设镇就叫“辎博镇”,后来叫着叫着,就谐音成了现在的“滋镇”。


仙人桥村(现在属丁庄镇)的名儿,来自一个传说。说是东汉末年,刘备让人追着跑,逃到马颊河边没路了。眼看要完蛋,河面上突然隐隐约约出现一座桥,还有个白胡子老头在上面慢慢走。刘备赶紧打马过桥,过了河再回头,桥没了,一片汪洋。刘备心想,这是遇上仙人啦!后来他当了皇上,就命人在当年过河的地方修了座桥,叫“仙人桥”。桥边的村子,也就叫了“仙人桥村”。


兴隆镇(现在滋镇里头,分兴东、兴中、兴西三个村)早先传说叫“醒龙镇”。说是西汉末年,刘秀让王莽撵着跑,迷了路,走到笃马河边一片林子(传说是“野猪林”)雾大迷了路,他就说这儿是“迷朕”(据说就是现在的糜镇)。迷迷糊糊又往南走了十几里,天蒙蒙亮了,刘秀也清醒了,看见眼前有个村子,高兴坏了,就说这地儿叫“醒龙镇”。后来东汉建立了,这地方买卖越做越大,到了唐宋就成了个挺热闹的集镇,人们取个吉祥意思,就改叫“兴隆镇”了。清代的《康熙德平县志》里就记着“兴隆镇,城西南二十里”。


三、记录老祖宗从哪里来的村名

咱这儿不少村子,是明朝那时候从外地迁来人建的。村名常就用这开姓老祖的姓,记着他们从哪儿来。


像郑家寨镇,就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1368-1402),郑姓老祖从莱州府高密县迁到这落脚,用姓氏“郑”字起的村名。


丁庄镇也是,明正德元年(1506),一个叫丁让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用姓起了“丁家庄”,后来就叫丁庄了。


于集乡呢,是明朝洪武年间大批移民那时节,于姓老祖于得水从山东海阳县迁来,立了个集市,叫“于家集”,后来简化成“于集”。


前孙镇也是类似,相传明末清初(1616-1628年间)建村,姓孙的先人立的村,就叫孙家庄。后来因为村东头有了集市,就叫“集前孙庄”,再后来简化成“前孙”。


谷家村(在郑家寨镇)的回族乡亲,相传是明初名将谷振远的后人。明朝永乐年间,谷姓始迁祖从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据说在现在南京雨花区一带)迁到这儿安的家。


四、因水而生、因桥得名的村子

咱陵城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不少村子和水、桥缘分深。

三洄河村(在滋镇)就是“因水而生,因河得名”。据《三洄河村志》记载,公元684年,商河河道年久失修,在村子西南边闹了三处溃口,冲出来三条河汉子。因为源头是三个溃口,最早叫“三溃河”;后来因为这三条河都汇进莲花湖,又改叫“三汇河”;再后来也写成“三迴河”;抗战初期才定成现在的“三洄河”。公元1403年,丁、刘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商河这溃口处建村,村子慢慢就形成了。


张习桥村的名儿来自一座桥。明朝中期,村里出了个官叫张习,年老回乡后,捐钱在村北的马颊河上修了座桥。乡亲们感激他,就把桥叫“张习桥”。后来叫久了,桥名反而取代了原来的村名。


义渡口镇的名儿,连着个温暖的传说。明朝成化年间,这儿水面宽,有个老爷爷常年在这儿打鱼,顺便摆渡,但他“重义好助”,摆渡常常不收钱,名声特别好,人称“义摆渡”。后来南来北往的客商和需要过河的人,都爱到他这儿来,有些就在这儿定居下来。慢慢形成村落,大家一商量,就给这地方起名叫“义渡口”,记着这位仁义的老爷爷。


五、盼日子兴旺、讨个吉祥的村名

老百姓嘛,谁不盼着日子越过越好,所以好多村名都透着对兴旺、吉祥的盼望。


“兴隆镇”后来这名字,就是典型例子。从“醒龙镇”的传说走来,后来因为贸易繁盛成了集镇,人们就取“兴旺发达、生意兴隆”的好寓意,改叫了“兴隆镇”。


糜镇的名字,据说和古代一种叫“糜子”(也叫秬黍)的庄稼有关。相传这地方过去盛产糜子,是加工、卖糜子的集散地,名声在外,所以就叫了糜镇。还有一种说法,夏代那会儿有人擅长种庄稼,种糜子的族人生活富裕、人丁兴旺,后代可能就以职业(种糜)为姓了。


六、体现仁义精神、红色传承的村名

有些村名,透着咱陵城人看重的情义和精神。


“义渡口”前面说了,纪念的就是那位“重义好助”的摆渡老爷爷,体现了“义”字当先。


三洄河村更是个“红色堡垒村”。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0月就建立了党支部,是陵县较早的党支部。当时的陵县县委经常在这一带工作、战斗,这儿成了全县地下抗日指挥的中心。村里有“魏玉坤家”这样的“堡垒户”,是党的秘密据点,抗日干部常在这儿开会,八路军伤员也在这儿养伤。还有被誉为冀鲁边区三位“革命母亲”之一的魏大娘(魏玉金),为了保护抗日干部,面对鬼子严刑拷打也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1946年一次就有87名青年报名参军,“三洄河一次参军一个连”成了佳话。村名“三洄河”也因此带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谷家村(郑家寨镇)也是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回民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是远近闻名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堡垒村”。萧华、关锋等八路军领导干部都在村里住过,领导抗日。八路军还在村里设了粮库、钱库、印刷所、修械所等。乡亲们为了保护抗日机关,秘密挖了6条地道。村里特色的“谷家秧歌”,在抗战时期还编演过《劝伪军》这样的唱词,宣传抗日,鼓舞斗志。


七、和民俗风情、庙会活动分不开的村名


有些地方,因庙会、民俗活动而闻名,村名也与之紧密相连。


像张习桥村,不仅村名来自桥,村里农历“二月二”的古会也特别有名。相传这古会和大禹治水时在此筑台祭神、聚众开会有关。过去,“二月二”这天是土地神生日(社日),也是“龙抬头”的春耕节。张习桥的“二月二古会”声名远播,西到石家庄,东到海边,北到天津卫,南到泰安的客商都云集于此,买卖货物,特别热闹。


神头镇的“三月三庙会”更是历史悠久。神头是西汉名人东方朔的老家。人们敬佩东方朔的学问和人格,崇拜他,把他叫“智圣”、“岁星”、“滑稽大师”。这“三月三庙会”自汉朝兴起,到西晋时特别盛大,传了一千多年。每到农历三月三,四面八方的人都聚到东方朔墓前纪念他。庙会上还有斗鸡、秧歌、高跷、舞狮子、民乐表演和各种物资交流。现在这庙会又恢复了,还挺红火,2012年还被授予“德州市最具特色文化品牌”。


八、总结一下

唠了这么多,你看,咱陵城这些普普通通的村名里头,是不是藏着大学问、大故事?

它们记着老祖宗择高而居、躲避水患的生存智慧(各种“陵”字地名);刻着历史上大人物的足迹和传说(神头、滋镇、仙人桥、兴隆镇);印着明初移民迁徙的脚印和对故乡的怀念(郑家寨、丁庄、于集、前孙、谷家村);诉说着与黄河、马颊河水系相依相存的故事(三洄河、张习桥、义渡口);寄托着对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生活的向往(兴隆镇、糜镇);闪耀着燕赵之地重义轻利、仁义助人的精神光芒(义渡口);更传承着烽火岁月里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的红色基因(三洄河、谷家村);也活跃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和信仰(张习桥“二月二”、神头“三月三”庙会)。


希望俺这么唠扯,能让你对这些村名有点感觉。要是啥时候得闲了,欢迎来陵城逛逛,亲自听听这些村里的老人讲讲那些老故事,肯定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