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双面”合肥:在科创力与烟火气中重塑城市竞争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8:45:00    

央广网合肥4月23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当大科学装置在创造科技未来之时,新的消费场景正重构城市烟火。在合肥的城市肌理中,科技理性与市井感性始终交织,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气质。科技基因与市井烟火的“双面共生”,正共同滋养这座“养人之城”的新面貌,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合肥正以这种独特的双面性重塑城市竞争力。

算力之光赋能千行百业

如同电力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意义,人工智能时代,算力作为一大核心生产力登上历史舞台。无论是在马拉松赛场上“长跑冲线”,还是面对刁钻问题“有问必答”,人们所感受到的AI智慧,背后都有看不见的算力支撑。

在合肥,重大算力科技基础设施——“巢湖明月”的出现与进化,正不断塑造国产算力生态的新高地。

走近“巢湖明月”核心设施,一座淡蓝色的玻璃立方体建筑映入眼帘。在其内部,包括科学计算、智能计算、液冷、存储等在内的共1500多台算力服务器依次排列,数万张GPU卡高速运转,这台超级计算机每秒钟运算能力达1.2亿亿次。

“巢湖明月”机房内部(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1.2亿亿次是什么概念?

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井梅生介绍:“这一工作量相当于全国14多亿人,每人每秒做一次计算,需要将近100天才能完成,堪称‘最强大脑’。”

早在2021年6月,“巢湖明月”便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并不断进化。2023年,“巢湖明月”二期、三期建设完成,智能算力不断提升。2024年,合肥继续建设城市级“算力池”,同时,推动国产量子计算机与“巢湖明月”超级计算机“牵手”,实现“量超融合”,成为全国首个实体化部署的量子计算和超级计算融合中心。

“巢湖明月”(央广网发 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巢湖明月”强大算力带来的,是千行百业的升级迭代。

在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核聚变领域的明星装置“小太阳”就曾与“巢湖明月”并肩作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李建刚院士团队,充分利用合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强大计算资源,在托卡马克的磁场建模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应用,“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已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气象监测等众多领域“大展拳脚”。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700多家产学研单位,支撑科研项目超6000家,计算任务1100万次,支持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42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科大讯飞、国轩高科、奇瑞汽车等都是“巢湖明月”的服务对象。

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今,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3个,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构建起了独属于合肥的科技之城面貌。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九章计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点亮创新高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合肥已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老粮仓”重构商业“新浪潮”

夜幕降临,“巢湖明月”玻璃立方灯光亮起,算力世界运转不息。十几公里外,位于望江西路上的新粮仓文化商业合集又展开了“新的一夜”,灯火通明、包罗万象。

1996年出生的赵翔是合肥高新区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平日里主要从事智慧系统研发。闲暇时,他也爱与三五好友小聚,“新粮仓”是他最爱去的商圈之一。“这里是一个大型街区,空间开阔,餐饮文娱健身配套齐全,入驻品牌也比较新颖。”

实际上,这一颇受合肥人追捧的顶流“打卡地”开业仅不到一年。更难以想象的是,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93年原安徽省机械化粮库。2023年,通过城市更新改造,老粮库转型成为集文化、艺术、商业、运动、夜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商业综合体。

合肥“新粮仓”鸟瞰(央广网发 葛庆钊 摄)

在保留老粮仓“骨骼”的基础上,这里注入了新消费场景“血液”。

新粮仓文化商业合集副总经理姚毅介绍,“新粮仓”保留了建筑的原始特色,将筒仓、铁轨等工业元素转化为艺术空间和市集载体,形成“历史肌理+现代设计”的独特风貌。同时,引入了26家安徽首店和7家城市旗舰店,形成特色餐饮、精品零售、文创艺术、酷动体育、休闲娱乐等多个板块,截至目前,品牌签约商户达147家。

夜晚的“新浪仓”游人如织(央广网发 葛庆钊 摄)

年轻的消费需求与创业梦想在这里实现了恰如其分的双向奔赴。

“95后”艺术爱好者张乃千将画廊搬进“新粮仓”,他想让更多人在这里体验到安徽的当代文化;蜀山区非遗项目传统茶果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玫将茶舍开进这里,她说:“这门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青柠运动创始人毛磊将数字体育场景引入,技术加持下,网球、高尔夫等运动打破空间壁垒,“走近”百姓身边。即将于今年5月开业的马术场或将给合肥人提供全新的运动体验,“选址城市核心区域,就是想让更多人能亲身感受。”马场负责人江林玉说。

即将开业运营的马术场(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据统计,自开业以来,“新粮仓”日均客流超4万人次,带动超5000个就业岗位,形成了24小时不落幕的沉浸式文化商业合集。2024年,新粮仓获评商务部“商文旅融合型”典型案例,一座合肥乃至安徽的文化商业地标正在崛起。

“合肥不仅是科技之城,也是商业繁荣之城。”合肥市商务局副局长余波介绍,这几年,合肥大力推动场景创新,打造了一批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商业地标,将人气、文化、商业、全民健身等统筹推动。

记者获悉,目前,合肥全市共有5万平方米以上的在营大型商业综合体68家,总商业建筑面积超700万平方米,2024年度总销售额约410亿元。而随着文旅、体育等部门联手,共同推动商文旅体产业交互赋能,更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流量被“打开”,合肥居民的生活品质正在加速提升。

科技创新与商业繁荣交织上升,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合肥正以这种独特的双面性重塑城市竞争力。科技基因融入城市毛细血管,市井烟火滋养创新土壤,合肥正书写宜居宜业的“养人之城”新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