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1:54: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延辉
从浅层地下到千米深地,河南造“地下蛟龙”正勇探未至之境。
5月8日,山东莱州,三山岛金矿和瑞海矿业地下千米矿井内,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黄金壹号”和“海岳一号”“海岳二号”矿用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铿锵掘进。
“设备运行状态稳定,整机性能验证可靠,‘黄金壹号’矿用TBM正向地下1590米掘进,挑战全球最深TBM掘进征程。”站在施工现场,山东黄金三山岛金矿副矿长刘广成信心满满地说。
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刘广成的喜悦和信心也传递到了七八百公里外的郑州经开区。
当天,第九个中国品牌日来临前夕,在“三个转变”重要指示首倡地、中国品牌日发源地——中铁装备,一场以“破界·向深”为主题的2025深地空间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大会吹响了河南造盾构机向深地空间掘进的新号角。
大会开在中铁装备总装车间里,会场不远处,出口加拿大的“中铁1493号”盾构机、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的“中铁1515号”盾构机等定制产品还在有序组装。
作为我国最大的隧道掘进机制造企业和原创技术策源地,中铁装备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累计出厂超1700台,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抽水蓄能、矿山等领域。
一个个国内乃至全球首台(套)在中铁装备诞生的背后,是“政产学研用”全链条的打造和贯通。这场大会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共同交流探讨深地空间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
“老朋友”来了。山东大学与中铁装备深化合作已有10余年,携手攻克核心部件国产化及“卡脖子”技术难题。“中铁装备有个好传统——特别重视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李术才深有感触地说,“每次来参加活动,都感觉到中铁装备有大的进步,出现不少创新产品。”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时代,深地空间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未来5年我国在建、拟建的深地洞室群总里程预计超8万公里。向地球深部要空间、要资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在全球占比超过70%,隧道建设正向着地质极端复杂的区域进军。”李术才说,目前,通过校企联合攻关,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突水突泥处理等创新技术已成功搭载到中铁装备盾构机上,特殊地层处理及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技术及装备等也会搭载上去,让“钢铁穿山甲”向地球深部进军。
今年四月份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副主任葛维明前后三次走进中铁装备,每来一次都有一次的惊喜。“我们会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助力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核心技术国产化,进一步加快千米以深矿井TBM的自主化研发、智能化升级,突破高瓦斯地层智能探测、极硬岩层高效截割等关键技术。”他如是表示。
破界、向深,中铁装备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逐梦号’开创国内竖井智能掘进先河;应用于云南会泽的智能化悬臂掘进机在地下1500米的深井巷道中高效稳定掘进;‘贵能2号’护盾式TBM首次实现全国矿山行业TBM岩巷掘进超小半径转弯;围绕深地智能建造,产品配备了喷浆、拼装、换刀、刀盘刀具检测冲洗、枕木移除等机器人,大块头有了大智慧。”说起盾构机的一项项突破,中铁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军科“如数家珍”,“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展示和行业合作,整合产学研资源,链动上下游企业,突破深地复杂环境下的智能掘进技术瓶颈,助力郑州打造全国深地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高地。”
从单一应用场景延伸至复杂应用场景,从单一孤立产品迭代到谱系化多元产品,中铁装备通过地下工程装备革新,勇于破解急曲率转弯难、机动灵活开发难、深地装备适应性设计难、深地空间多向掘进难等关键问题,重构地下空间开发边界。
相聚深部,探索未至之境。大会期间,中铁装备正式发布了“深地空间智能掘进与新型采掘装备”全球技术征集令。
“深地空间开发是一片‘蓝海’,但千米级深地开发面临高温、高压、突水等世界级难题,传统装备已难以满足需求,期待通过全球协同创新,推动掘进装备从机械化向智慧化跨越。”中铁装备总工程师贾连辉坦言。
向着深地、向着未来,河南的科技与品牌力量重装行装、开拓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