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5:04:00
你是否曾因口臭、舌苔异常或口腔溃疡而烦恼?很多人以为这些只是小毛病,吃点药、调理一下就能解决。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口腔问题,或许是胃癌在向你发出的 “求救信号”。胃癌,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在真正开始发作前,很少给出明显信号,而它的早期迹象,往往藏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口腔之中。
口臭,大概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症状之一。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把口臭归咎于刷牙不彻底、吃了重口味食物,或者扁桃体问题。然而,有一种顽固的口臭,无论怎么清洁口腔,使用多少漱口水,都无法消除,这很可能意味着口臭的源头并不在口腔,而在胃部。
正常情况下,胃和食道之间的贲门如同一个精密的阀门,阻止胃内容物反流。但当贲门松弛,胃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发酵气体以及部分胆汁就会逆行而上。这些物质混合发酵后产生的带硫味特殊气体,会在口腔中形成持续性异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在 128 例持续口臭且常规检查无异常的患者中,72 人存在萎缩性胃炎或胃黏膜糜烂,13 人更是被诊断为早期胃癌 ,而这些患者均无腹胀、胃痛等典型胃病症状。特别是老年人,胃黏膜神经退化,癌前病变的消化系统症状不明显,口臭就成了重要线索。
晨起照镜子观察舌苔,是很多人的习惯,不少人认为舌苔白是湿气重,会寻求中医调理。但有些舌苔变化,实则是胃部免疫反应的外在表现。胃和舌头同属消化系统,当胃部出现炎症或癌变,局部免疫活性升高,促炎因子会上行至口腔,引发舌体表层异常分泌。
这类异常舌苔往往偏厚,颜色发黄或暗灰,且难以刮除,即便用牙刷用力清洁,持续三天以上仍不消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记录显示,42% 的早期胃癌患者在发病前两周,曾出现舌苔异常,并伴有苦味、黏腻等轻微口腔异感。这是因为胃癌影响的不仅是胃部,还会扰乱神经 — 免疫轴的稳定,而口腔作为高敏感区域,率先反映出这些变化 。
口腔溃疡十分常见,通常一周内就能自愈。但如果同一部位反复破溃,在舌边、下唇内侧、软腭靠后等位置,伴随灼热或隐痛,且愈合缓慢,就需高度警惕。慢性胃炎、肠化生、萎缩性变等病理改变,会通过神经和脑肠轴影响唾液分泌,降低口腔黏膜抵抗力;胃内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释放的毒素,也可能引发口腔炎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反复性口腔溃疡患者中,约 31.4% 的人在胃镜检查中发现萎缩性胃炎,其中早癌发现率高于普通胃炎人群。可见,口腔并非独立区域,而是胃部早期病变的 “反射带”,尤其对于身体敏感性下降的中老年人,更应重视口腔传递的信号。
为什么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常年徘徊在 15% 左右,而日本能达到 60% 以上?关键就在于筛查意识。胃镜检查是目前识别胃癌及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发现癌细胞,还能观察胃黏膜状态,如肠化、异型增生等癌前改变。但很多人因恐惧或抱有侥幸心理,选择 “不痛不查”,导致病情延误。
除了胃镜,血清胃功能四项联合检测也逐渐成为早期筛查的重要方式。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 Ⅰ、Ⅱ、胃泌素 17 以及幽门螺杆菌抗体水平,可以评估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分泌能力和感染情况。当蛋白酶原 Ⅰ 降低、Ⅰ/Ⅱ 比值低于 3,且幽门螺杆菌呈阳性时,就提示存在中重度胃萎缩,癌前病变风险较高 。不过,这项检查对结果解读要求较高,需要专业医生判断是否进一步做胃镜。
口腔的一些小问题,可能隐藏着大危机。别再把口臭、舌苔异常、反复溃疡当作普通毛病,当这些症状持续出现且排除口腔局部病因时,及时检查十分必要。无论是胃镜还是血清检测,重视早期筛查,才能在与胃癌的对抗中抢占先机。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