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9:56:00
夏日西宁,正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5·19中国旅游日”来了,高原古城以“十大主题文旅活动”掀起热潮,再次成为众多游客旅游目的地首选。来自成都的游客王颖在下南关街举着热气腾腾的狗浇尿饼对记者感叹:“这里既有20℃的清凉,更有2000多年的人文温度。”透过这场持续几个月的文旅盛宴,这个夏季,西宁的“出圈”方式定会与众不同。
气候禀赋催生“清凉经济”
“走出火车站那刻,就像踏进天然空调房。”来自重庆的背包客陈默在大新街刚刚领略完“中国夏都”的浓浓烟火气。气象数据显示,西宁夏季平均气温17℃至19℃,成为全国唯一无酷暑的省会城市。我市今年推出的3条避暑线路巧妙串联起北山美丽园、群加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吸引众多游客开启“寻找22℃夏天”之旅。我市更将气候优势延伸至康养产业,高原康养、高原药浴等众多体验项目,让“夏日养生游”预订量激增。
多元文化织就“风情密码”
傍晚的丹噶尔古城,百人锅庄舞队伍随藏式弦子乐翩然起舞,来自山西的摄影爱好者桑先生不断调整镜头:“每个转身都带着高原的风,这是城市剧场无法复制的生命力。”作为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交会点,西宁将多民族共生历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上午在湟中鲁沙尔镇绘制彩绘制作堆绣,下午到大通老爷山下听花儿,晚间在沉浸式舞台剧《天域天堂》中穿越吐谷浑王朝。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夏特别推出“非遗大师工作坊”,可让游客亲自参与非遗手工制作,与传承人共同完成藏毯编织、鎏金佛像制作等工艺。
生态文旅重构“城市基因”
在高原明珠城市展览馆,来自杭州的生态考察团正研究“高原干旱地区造林技术”。“过去游客把西宁当作进藏中转站,现在它本身就是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教授指出。西宁将生态建设与历史文脉深度融合,而“寻迹卫城”CityWalk线路设计者巧妙地将明长城遗址、时尚街区与口袋公园串联,让徒步者在5公里内感受时空穿越。
味觉记忆塑造“舌尖地标”
深夜,万达金街美食街依然人声鼎沸,刚出炉的羊肉串香气裹挟着牦牛酸奶的醇厚,在霓虹光影中交织升腾。“我们研发了青稞冰激凌、沙棘酥皮包等32种创新小吃。”娅朵海鲜老板马明阳向记者展示着后厨的“新发明”,操作台上摆放着糅合蕨麻与酥油的千层酥。隔壁档口的赵玉梅正手把手教游客制作“狗浇尿”饼,“这就是我们青海的‘狗不理’,名字土,但味道香!现在每天能卖出300多张,游客就爱看热油浇在饼铛上的烟火气呢!”据街区统计,美食街区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全天营业额的67%,“逛吃打卡”平均停留时长突破2.8小时。携程大数据显示“高原养生宴”“西宁老八盘”等主题套餐搜索量环比增长280%,“青字号”特色餐饮商户收藏量激增4倍,西宁正从“美食过境地”蝶变为“味觉目的地”。
文旅融合激活“城市动能”
近年来,我市通过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成功打造了“丁香之城”“雪豹之都”“中国夏都”等城市IP。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4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91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4%和20.02%,印证了文旅产业从“一季旺”向“四季热”转型的显著成效。如今春赏丁香、夏享清凉、秋览美景、冬沐暖阳的全季旅游格局已然成型,传统避暑胜地升级为全年旅游目的地。通过打造“文化+”爆款场景,春节文旅盛宴、品牌赛事融合等形式持续激活消费潜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感受高原阳光的温度,更要让西宁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的文化坐标。”市文旅局对外交流科相关负责人说道。
西宁这座高原古城,正在用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翼的发展逻辑,书写属于自己的“出圈”方程式。
(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