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传承文化根脉,共沐书香平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20:25:00    

图片

传承文化根脉,共沐书香平凉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秦玉龙

最美四月天,在这如诗的时节里,我们即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浩荡的春风裹挟着桃李的芬芳吹绿陇东大地,2025年甘肃省“书香陇原”全民阅读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将在平凉举办的消息,又一次温柔地唤醒了平凉人骨子里深沉的文化基因。
平凉是一片文脉深厚的沃土,“耕读之家”向来为平凉人所看重。千百年来,人们始终秉持着“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优良传统。在当下这个数字阅读来势汹汹,不断冲击纸质书传统领域的时代,古老的丝路驿站却凭借其独有的定力与智慧,将“耕读传家”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训,巧妙地转化为全民阅读的现代生动实践,使得黄土地上的书香愈发浓郁,醇厚绵长。

著书立说在平凉有着光荣传统,历史上可谓大家荟萃、名篇迭出。翻开中华史,其中属于平凉的“文化史册”令人称道。最著名的历代文人,首推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梁鹄,以“八分书”闻名于世。晋代的皇甫谧,以《针灸甲乙经》奠定其“针灸鼻祖”地位,他的《帝王世纪》《列女传》《高士传》《玄晏春秋》《三都赋序》《古文尚书》等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巨著。还有唐代名相牛僧孺,他创作的志怪小说集《玄怪录》,成为中国传奇小说的文学高峰。唐末小说家皇甫枚创作的传奇小说《三水小牍》《飞烟传》,是向老乡牛僧孺致敬。《四库全书》收录的甘肃学人中,荣誉最高的当属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平凉人赵时春,《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平凉府志》《赵浚谷集》《别本赵浚谷集》共计46卷。

深耕文化沃土,传承平凉文脉。近年来,平凉作家群成果丰硕。坚守在本土抑或走出去的平凉作家诗人群体,深爱着这片黄土地,吮吸着故乡文化的乳汁,深耕斯地,发掘地域文化,潜心创作,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品。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第八届黄河文学奖评选,有七位平凉籍作家作品上榜。这发端于他们关注本土社会发展与生存状态的文化自觉,更肇基于这方热土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

打造文化工程,营造“书香平凉”。把全民阅读作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三区一城市”建设提升软实力,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添光彩。机关书屋、农家书屋、城市阅读空间、实体书店、诗词巷遍地开花,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苹果园里开办的“陇原书屋”,将果树修剪技术与《诗经·豳风》吟诵会奇妙嫁接;老师奇思妙想营造的“星空图书馆”,让孩子们在仰观《三体》科幻世界时,脚踏《水经注》里的泾渭脉络;乡村戏台转型的“流动书市”,让《百年平凉》与《现代农业科技》在秦腔梆子声中完成知识接力……这些扎根乡土的阅读场景,恰是“书香平凉”建设最生动的注脚——当文化自觉渗透进春种秋收的日常,读书便不再是风雅点缀,而成为维系文明根脉的生命仪式。

数字时代,信息如潮。人们的阅读对象已不只是纸质书籍,有声阅读、电子阅读、“云”阅读的浪潮,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平凉人的生活,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项读书达人、书香家庭、书香班组、读书志愿者、阅读品牌遍地开花,让阅读变得有趣、便利、生动。线上阅读丰富多彩,线下阅读风景独特。

“书香平凉”的深层成效,体现在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变迁。图书馆年度报告显示,连续三年纸质书借阅量逆势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阅读指数”中青少年群体占比提升,重塑着西北小城的文化表情。教育部门“典籍里的平凉”研学路线,则让唐诗宋词的诵读声在道源崆峒回响。这种时空折叠的文化浸润,悄然培育着新一代“带着历史DNA向未来奔跑”的平凉人。
泾河两岸,见证着这场静默的文化嬗变。多年前的社区杂物间,如今变身城市书房;外卖小哥电动车筐里的《中国通史》,与保温箱中的羊肉泡同样热气腾腾;退休教师自发组建的“朗读会”,在抖音直播讲解《尔雅》中的平凉方言古语……这些碎片化的人文图景,共同拼凑出“书香平凉”建设的深层逻辑:当阅读从个体行为升维为群体自觉,文化传承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背负,而成为自然生长的生命状态。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回望,平凉人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独特的“城市读书志”,这里没有网红书店的流量狂欢,不见畅销榜单的焦虑追逐,有的只是黄土地特有的文化定力:真正的书香从来不是精致的景观陈设,而是让每个平凡生命都能在文字中找到精神的坐标系,让千年文脉在时代裂变中完成创造性涅槃重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丨贺军 刘英娜
编辑孙瑞 张家福(见习)
图片